【2025最新】微創踝關節鏡手術全攻略:恢復期、優缺點與成功案例
1. 微創踝關節鏡手術是什麼?
手術原理與構造
微創踝關節鏡(Ankle Arthroscopy)是利用直徑約 2.7~2.9 mm 的關節鏡與專用手術器械,相較於膝關節 4mm 左右的微創器械又更加精巧。透過 2~3 個 約0.5 公分的小切口進入踝關節,將病灶區域在螢幕上放大觀察,並進行清除或修整。
微創踝關節鏡手術適應症:
- 骨刺 / 骨贅(Osteophyte)造成的前踝或後踝夾擊症候群
- 踝關節炎
- 踝關節骨軟骨損傷
- 踝關節韌帶修補及重建
- Hagland骨突所造成的滑囊炎
- 跟腱病變及慢性阿基里斯腱斷裂
2.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微創手術?
研究指出,微創踝關節鏡能在短期內有效降低疼痛、改善活動角度,且復原速度顯著快於傳統開放手術 (Wiewiorski et al., 2020)。
不適用情況
- 內部已有植入物需開放式的傷口移除
- 關節變形明顯需進行矯正手術者
- 需關節置換手術者
- 有嚴重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無法麻醉
3. 手術流程與時間
手術時間:30–60 分鐘 ( 視手術型態 )
住院時間: 1~2 天內出院
- 術前評估
包含 X 光、MRI 與關節檢查,確定病灶位置。 - 麻醉與定位
多採半身或全身麻醉,部分會用踝關節牽引器固定。
局部的神經阻斷麻醉近年來也逐漸成為趨勢,副作用較小,較精準的進行止痛。
- 切口與進入
在踝關節附近開 2~3 個小切口,插入關節鏡與手術器械。 - 清除與修整(依照不同疾病)
切除骨刺、移除發炎滑膜、修整軟骨表面、修補受損韌帶等 - 沖洗與縫合
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關節腔,最後縫合切口。
4. 恢復期與復健重點
根據 (Crim et al., 2021),踝關節鏡患者在術後 6 週內,大多可恢復日常行走。
以運動員常見的踝關節韌帶修復微創手術為例:
時程規劃
- 第 1 -2 週:足踝抬高、冰敷,減少腫脹,不可負重
- 第 3–4 週:開始踝關節活動訓練,逐步增加步行
- 第 4–8 週:使用護具保護下恢復正常步行
- 第 8–12 週:可視恢復狀況逐漸回到運動場
復健要點
- 循序增加負重,避免早期過度運動
- 強化小腿與踝關節穩定肌群
- 保持體重控制,減輕關節壓力
5. 傳統手術 vs 微創踝關節鏡手術
項目 |
傳統踝關節手術 |
微創踝關節鏡手術 |
切口大小 | 較大 | ~0.5 公分 × 2–3 個 |
疼痛控制 | 術後痛感較高 | 術後痛感較低 |
併發症 | 傷口感染、疤痕
傷口癒合不良較常見 |
傷口感染率較小
傷口癒合較佳、疤痕小 |
適用族群 | 適合嚴重變形
已有植入物的患者 |
運動員或需早日回到職場者 |
健保給付 | 符合條件可給付 | 符合條件可給付(部分耗材自費) |
6. 成功案例
案例背景
55 歲男性,在某次運動中扭傷腳踝,過了幾個月因慢性踝痛與腫脹就醫,MRI 顯示前距腓韌帶損傷癒合不良,而且患者的腳踝呈現不穩定的狀況。
治療過程
採微創踝關節鏡韌帶修補手術
左圖:修補前,韌帶癒合不良產生鬆弛狀況, 關節不穩定(沒有癒合在正確位置 )
右圖:修補後,把韌帶縫合回正確位置
術後成果
- 第 2 週可正常行走
- 第 6 -8週回到輕度運動
- 疼痛指數由 6 分降至 0 分
- 術後3個月已經可以打球了
結論
微創踝關節鏡手術是處理踝關節相關疾患的高效選擇,傷口小、恢復快、併發症低。對於想快速恢復日常生活的患者,尤其是長期受骨刺、夾擊症候群或慢性腳踝不穩定困擾的人,這項技術是值得考慮的方案。若你有長期踝痛、腫脹、活動受限,別再拖延,儘早找陳建樺醫師評估,讓你走得更久、更穩、更舒服。
☆立即諮詢 骨科 陳建樺醫師 👉 Facebook粉專
☆立即掛號 👉 立即預約
☆更多足部健康知識,歡迎追蹤 Instagram!
☆深入閱讀更多醫療專文,請上醫淬思官網。
☆立即諮詢 骨科 陳建樺醫師 👉 Facebook粉專
☆立即掛號 👉 立即預約
☆醫療訊息不遺漏,按讚追蹤Instagram。
☆更多重要醫療新聞訊息,請上醫淬思官網。
編者: [ 醫淬思MPH團隊 ] 與 [ 醫淬思AI Lab ]
校閱:陳建樺醫師 |萬芳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 閱覽更多陳建樺醫師 文章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