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扁平足是什麼?成因、症狀、治療方式與醫學研究一次看懂
1. 扁平足是什麼?
足弓與扁平足的定義
足弓主要提供緩衝與分散壓力的功能,是維持站立與步行穩定的重要結構。扁平足(Flatfoot,或稱Pes Planus)是指內側縱足弓塌陷,導致足底幾乎全部接觸地面,根據活動度可分為柔軟性與僵硬性扁平足 (Carr et al., 2016) 。
2. 成因與種類
類型分類
類型 | 特徵 |
柔軟性扁平足 | 足弓在站立時塌陷但在抬腳或踮腳時可恢復,兒童最常見,通常為生理現象 (Harris et al., 2004) 。 |
僵硬性扁平足 | 足弓完全喪失,站立與非負重時皆無拱形,常與結構異常如距骨垂直或跗骨融合有關 (Bauer et al., 2016) 。 |
成因深入解析
- 先天發育差異:90% 的2歲以下幼童有扁平足,通常會在6~10歲前自然改善 (Kim & Weinstein, 2000)
- 後天因素:如肥胖、足部外傷、姿勢不良、肌腱功能失調(尤其是脛後肌)(Michaudet et al., 2018)
- 自體免疫或神經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神經肌肉病變亦可造成足弓崩塌 (Singh, 2022)
3. 症狀與併發
常見症狀
- 腳底、腳內側或小腿痠痛
- 容易疲勞、步態異常
- 鞋底內側明顯磨損
功能影響
- 肌力效率下降:患有扁平足的兒童在步態推蹬期的足踝力量與能量輸出顯著下降,影響走路效率 (Kim et al., 2017)。
- 肌肉與關節連鎖反應:足弓塌陷會導致膝蓋、髖部與脊椎代償,使下肢力線偏移 (Pedowitz & Kovatis, 1995)。
4. 治療方式
非手術保守治療
方法 | 研究佐證 | 成效 |
鞋墊與矯正鞋 | 長期穿戴可改善足弓結構與症狀 (Kim et al., 2023) | 減少疼痛、改善姿勢與壓力分布 |
物理治療與足部訓練 | 可增強脛後肌與足底小肌群穩定性 (Needleman, 2005) | 增強足弓控制能力 |
體重控制與生活型態調整 | 高體重與扁平足高度相關 (Abaraogu et al., 2016) | 可減少足底壓力與進一步惡化風險 |
扁平足的手術治療:2025最新深入解析
針對保守治療無效、結構變形明顯、活動功能受限或疼痛嚴重的個案所設計。依據病因與變形程度,常見手術方式如下
1. 距下關節植入術(Subtalar Arthroereisis)
- 手術原理:在距下關節(踝下主要關節)中放置一個植入物(通常是矽膠或鈦金屬),限制過度外翻,使內側足弓自然抬升。
- 適用對象:青少年的柔軟性扁平足,無嚴重骨性變形者,成年人較少使用。
2. 距骨截骨重建術(Calcaneal Osteotomy)
- 手術原理:透過切開並移位跟骨,改變足部負重軸線,使足弓恢復自然結構。
- 常見術式:
- Medializing calcaneal osteotomy:將跟骨向內移動
- Evans procedure:延長外側足弓結構,改善外翻
- 適用對象:結構性變形但未完全僵硬,合併後足外翻的患者。
- 合併術式:常搭配肌腱轉位術或修補術。
- 研究佐證:術後可明顯改善疼痛、步態與結構穩定性,尤對中度變形患者成效最佳 (Carr et al., 2016)。
3. PCFD的脛後肌修補/重建手術(PT Repair / Reconstruction)
後天性扁平足(PCFD,Progressive Collapsing Foot Deformity)最常見的病因為脛後肌功能障礙(PTTD)。當疾病進展至第II期(足部仍可手動矯正,但肌腱退化明顯),就可能需要進行肌腱修補/重建手術。
後天性扁平足的四期分類(Flexibility & Deformity為主軸)
分期 | 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 | 可逆性 | 治療建議 |
第 I 期:純肌腱病變 | 脛後肌腱出現腫脹、疼痛,但足弓與後足結構仍正常;可見於活動量大者或初期退化 | ✅可逆 | 保守治療為主(休息、鞋墊、物理治療)
如果合併有症狀之副舟狀骨,保守治療失敗則建議手術 |
第 II 期:可矯正性扁平足變形(最常見) | 變形仍可手動推回;肌腱功能已失、結構尚可恢復 | ✅部分可逆 | |
▸ IIa | 足弓塌陷,跟骨外翻,但前足外展輕微 | ✅ | 手術首選:脛後肌修補/重建+跟骨內移截骨(MDCO)±外側延長 |
▸ IIb | 合併明顯嚴重前足外展 | ✅ | 可能需合併外側加長截骨(Evans)與spring韌帶重建 |
第 III 期:僵硬性變形(不可矯正) | 足弓完全塌陷、後足固定外翻,脛後肌腱已退化萎縮,關節囊攣縮 | ❌不可逆 | 通常需融合術(Subtalar/TN關節)±截骨矯正 |
第 IV 期:延伸至踝關節退化(伴踝外翻) | 前述變形延伸至踝關節,形成踝內翻不穩與關節退化 | ❌不可逆 | 需踝部處理:踝融合術或人工踝關節 + 足部重建 |
- 第II期為手術介入黃金期,如能適時以肌腱重建合併截骨矯正,可有效延緩或阻止進展到III–IV期的不可逆結構變化 (Sardinha et al., 2025)
- III–IV期的病患多需關節固定或融合術,復原期長、活動受限,且術後併發風險較高 (Williams et al., 2010)
4. 關節融合術(Arthrodesis)
- 手術原理:將嚴重受損或變形的關節(如距下關節或舟距關節)進行固定,以消除疼痛並提供穩定性。
- 適用對象:僵硬型或晚期變形者,其他手術方式已不適用。
- 優點:高穩定性、疼痛緩解效果佳
- 缺點:關節失去活動度,可能導致鄰近關節代償性退化
- 研究佐證:在晚期成人後天性扁平足(stage III–IV PTTD)中效果明確 (Pedowitz & Kovatis, 1995)
手術選擇需評估哪些因素?
評估項目 | 說明 |
足弓是否完全塌陷 | 柔軟型與僵硬型需選擇不同術式 |
疼痛位置與程度 | 局部症狀判定手術範圍與目標 |
脛後肌功能 | 功能正常者可保守治療,失能者需手術重建 |
年齡與活動量 | 年輕患者應優先考慮保留功能的術式 |
關節退化程度 | 若已嚴重退化,則需考慮融合術或重建術 |
術後恢復與預後
-
- 初期需使用支撐鞋或石膏固定,避免過早負重
- 復健期約為6週至6個月不等,視術式與個人恢復而定
- 步態分析研究顯示:手術後可明顯改善推蹬期力量與步行效率 (Kim et al., 2017)
- 初期需使用支撐鞋或石膏固定,避免過早負重
5. 預防與居家照護
- 選擇足弓支撐性良好的鞋子,避免過度平底鞋
- 每日進行小腿伸展與足趾抓地訓練,促進足部穩定
- 避免長時間站立與高衝擊活動,尤其對症狀性個體
- 對兒童,應該避免太早介入手術,多數可自然改善 (Alvi & Wilson, 2017)
FAQ 常見問題
Q:孩子有扁平足一定要治療嗎?
不一定,90% 的兒童扁平足屬於柔軟型,隨年齡自然改善,無症狀者僅需觀察即可 (Bernardino, 2023)。
Q:成人才出現的扁平足嚴重嗎?
成人扁平足多為後天獲得性,尤其與脛後肌功能失調有關,應及早評估以避免惡化 (Michaudet et al., 2018)。
Q:足弓墊可以治好扁平足嗎?
無法「治癒」結構,但可有效緩解症狀、改善姿勢與足部壓力分布,對症狀性患者尤其有幫助 (Jiang et al., 2024)。
結論
扁平足雖常見,卻不能忽視其對全身姿勢與功能的影響。大多數兒童可自然恢復足弓,但成人扁平足常需積極介入。文獻一致指出,非手術治療為首選,僅在症狀嚴重且功能受限時考慮手術。無論是哪一類型,及早診斷與介入,是預防惡化與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
☆立即諮詢 骨科 陳建樺醫師 👉 Facebook粉專
☆立即掛號 👉 立即預約
☆醫療訊息不遺漏,按讚追蹤Instagram。
☆更多重要醫療新聞訊息,請上醫淬思官網。
編者: [ 醫淬思MPH團隊 ] 與 [ 醫淬思AI Lab ]
校閱:陳建樺醫師 |萬芳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 閱覽更多陳建樺醫師 文章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