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腳踝關節炎怎麼辦?人工關節手術與健保補助全解析

1. 腳踝關節炎是什麼?

腳踝關節的構造與作用

腳踝關節由脛骨、腓骨與距骨組成,承受全身重量並協助腳掌完成彎曲、伸展、內外翻等動作,是人體中活動度大、負荷極高的關節之一(Valderrabano et al., 2009)。

為什麼會得腳踝關節炎?

  •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年長者,因關節長期使用造成軟骨磨損
  • 創傷後關節炎:如曾有扭傷、骨折等外傷,可能引發後續慢性發炎
  • 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會破壞關節軟骨結構
  • 長期不平衡使用:如姿勢不良或一邊腳長期承受較多壓力

2. 腳踝關節炎的症狀與分類

常見症狀

  • 腳踝持續性疼痛、腫脹
  • 行走困難、上下樓梯吃力
  • 關節活動角度受限,甚至發出摩擦聲
  • 晨僵或長時間坐後行走困難

踝關節炎 Takakura 分級法(Takakura Classification System)

第 3b–4 級則需評估患者年齡、活動量與骨質狀態來決定是否進行踝關節融合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Takakura分級系統可透過站立X光片準確判定關節間隙與軟骨磨損程度,是手術前規劃的重要依據 (Glazebrook et al., 2024)

分級 影像特徵 臨床意義與建議
第1級 踝關節間隙尚無變窄,但已出現骨刺生成及軟骨下硬化 如骨刺影響活動,建議微創骨清創手術。

因慢性韌帶損傷而導致腳踝不穩定者可考慮韌帶重建手術

第2級 踝關節內側關節間隙輕微變窄,軟骨開始磨損 適合**截骨矯正(supramalleolar osteotomy)**來調整負重軸線
第3a級 踝關節內側間隙明顯消失,但關節面尚未骨性變形 適合**截骨矯正(supramalleolar osteotomy)**來調整負重軸線
第3b級 內側關節面出現骨性破壞,但外側關節面保持正常 適合踝關節融合術(arthrodesis)或人工踝關節置換(TAR),依活動需求與年齡選擇
第4級 踝關節內外側皆有退化,幾乎整個關節空間消失 完全退化,幾乎只能進行關節融合術全人工關節重建

 

3. 腳踝人工關節手術簡介

其實,踝關節炎的治療 #並不需要急於進行手術,我們通常會先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疼痛,只有在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或抗發炎藥物效果有限時,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針對踝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和形態,我們有幾種不同的手術選擇:

  1. #微創關節鏡骨刺清除術:適用於輕度關節炎患者,特別是骨刺影響關節活動度的情況。通過微創手術去除骨刺和發炎組織,不僅可以改善活動度,還能減輕疼痛和腫脹,且術後恢復迅速
  2. #踝上截骨矯正手術:針對中重度踝關節炎伴有明顯腳踝變形的患者。此手術旨在改善腳踝變形,延緩關節炎進展到重度踝關節炎,從而避免過早進行關節置換或融合手術

進階治療選擇:

  1. #踝關節融合:這是傳統治療重度踝關節炎的方法,通過去除損壞的軟骨並將骨頭固定,最終達到融合。許多患者擔心這會導致腳踝無法活動,但實際上,腳踝的部分活動仍然可以通過相鄰的關節來實現。儘管如此,踝關節融合後,患者在行走上下坡或樓梯時可能需要改變步態。
  2. #人工關節置換:類似於其他部位關節置換的概念,通過人工關節替代磨損後的骨頭,減少摩擦產生的疼痛,同時保留關節活動度。隨著人工踝關節技術的進步,這成為了一種日益受歡迎的治療選擇。

傳統關節融合 vs. 人工踝關節置換

項目 傳統關節融合手術 人工踝關節置換術
手術原理 將踝關節完全固定,不再活動 用人工關節取代磨損軟骨,保留活動度
術後功能 關節失去活動度但穩定 可恢復大部分活動功能,步態較自然
適合對象 年輕或重勞力者、單一關節受損 活動需求中等以上、希望保留靈活度者
長期影響 會增加相鄰關節的壓力與退化風險 活動自然但需定期追蹤、可能磨損

 

4. 健保補助與申請流程(2025 最新)

健保有補助!但需符合條件與審查

根據2025年健保新規範,人工踝關節手術可申請補助,依照病情分級不同、補助比例有所差異。

級別條件 健保補助狀態 申請方式 等待時間
3B、4級關節炎 可申請健保補助人工踝關節 由醫院骨科協助申請健保局審查 通常5~10個工作天內完成

⚠️注意:雖然健保補助涵蓋大部分材料費與手術費,但部分自費項目(如高階關節材質或術中導航技術)仍需病患自理。

5. 術後照護與復健要點

  • 術後前期使用 石膏或支架保護,避免過早負重
  • 依個人狀況安排復健運動,可恢復步態穩定性
  • 注意防跌與鞋墊選擇,確保關節正確受力
  • 定期門診追蹤,觀察人工關節磨損與固定情況

FAQ 常見問題

Q:人工踝關節可以用多久?
目前研究顯示人工踝關節可使用10~15年以上,視活動量與體重控制情況而定。

Q:健保真的會補助嗎?
是的,只要符合病情條件(第3B或第4級退化),醫院即可協助健保申請,等待時間通常不長。

Q:人工關節和關節融合差在哪?
關節融合固定不動但穩定,人工關節則能保有腳踝活動度,讓步態更自然,對生活品質提升顯著。

結論

腳踝關節炎若影響到日常生活,除了保守治療,人工關節手術也是一項有效選擇。2024 下半年起健保提供補助,讓更多患者負擔得起這項先進手術。建議有腳踝疼痛或變形困擾者盡早就醫,由專業骨科醫師評估是否符合補助條件並規劃治療方案。把握補助機會,重拾自然步伐!

 

☆立即諮詢 骨科 陳建樺醫師 👉 Facebook粉專

☆立即掛號 👉 立即預約

☆醫療訊息不遺漏,按讚追蹤Instagram

☆更多重要醫療新聞訊息,請上醫淬思官網

 

編者: [ 醫淬思MPH團隊 ] 與 [ 醫淬思AI Lab ]

校閱:陳建樺醫師 |萬芳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 閱覽更多👉陳建樺醫師 文章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