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足弓塌陷與扁平足:成因、症狀、檢測、治療方式與最新醫學研究
-
什麼是足弓塌陷?與扁平足有何不同?
足弓是由韌帶、肌肉和骨骼構成的弧形結構,能承受體重並在行走或跑步時吸收衝擊。
- 足弓塌陷:指原本正常的足弓因退化、外傷或長期負荷而降低,導致足弓逐漸塌陷,甚至幾乎貼地。
- 扁平足(Flatfoot):可分為 先天性(兒童多見,大部分會隨年齡改善)與 後天性。其中 後天性扁平足(PCFD, Progressive Collapsing Foot Deformity) 常與足弓塌陷高度相關 (Singh, 2022)。
📌 最新研究指出,後天性扁平足常伴隨 足底疼痛、步態異常與內踝腫脹,若未治療,可能進展為 踝關節退化與慢性疼痛 (de Cesar Netto et al., 2017)。
-
足弓塌陷常見成因與症狀
成因
- 遺傳性韌帶鬆弛
- 肥胖或體重過重:研究證實肥胖與扁平足高度相關 (Abaraogu et al., 2016)。
- 長時間站立或高強度運動
- 足踝外傷
- 脛後肌腱功能不全(PTTD):是成人後天性扁平足的主要病因 (Michaudet et al., 2018)。
- 關節退化與老化
症狀
- 足底或足踝疼痛(走路時間越久越明顯)
- 小腿內側痠脹、疲勞感
- 鞋底內側過度磨損
- 嚴重者出現 後足外翻、步態異常,進而影響膝關節與髖部 (Sardinha et al., 2025)
3. 自我檢測與日常保養
自我檢測
- 濕足印測試:若足弓空隙消失,表示足弓支撐不足。
- 單腳踮腳測試:若無法抬高足弓,可能代表後天性扁平足(PCFD)。
日常保養
- 鞋墊與鞋具:長期使用足弓支撐鞋墊可改善症狀 (Kim et al., 2023)。
- 足底與小腿伸展:減輕肌肉緊繃,降低疼痛。
- 足部肌肉訓練:毛巾抓地、足趾外展運動有助於穩定足弓 (Kulig et al., 2016)。
- 定期檢測:每 6–12 個月由專科醫師進行足弓與步態評估。
- 治療選擇:保守 vs. 手術
項目 | 保守治療 | 手術 |
方法 | 客製鞋墊、物理治療、藥物 | 中足矯正、跟骨截骨、肌腱修補
( 可能伴隨韌帶修補 )
|
成效 | 可改善症狀、延緩惡化,但難以逆轉結構變形 | 改善症狀與足部結構
足弓高度及疼痛改善顯著 (Hintermann et al., 2021) |
適合對象 | 輕中度症狀、不影響功能者 | 仍有彈性的足弓塌陷為黃金治療時機 (Sardinha et al., 2025)
( 足弓僵硬型只能做關節融合手術 ) |
恢復時間 | 數週至數月,需持續配合復健 | 術後 4–6 週可恢復行走 全面活動約 3–6 個月 (Hintermann et al., 2021) |
- 案例分享
- 患者:35 歲,左足弓塌陷合併內踝腫脹,走 500 公尺即疼痛,經過復健等治療仍然感到不適,到診就診後診斷為副舟狀骨增生合併脛後肌失能進而產生足弓塌陷及後足外翻
- 治療:採用副舟狀骨切、脛後肌修補及跟骨截骨矯正手術
- 結果:術後 6週可正常行走,疼痛顯著改善,足弓高度恢復(臨床實例,非文獻數據)
![]() |
![]() |
![]() |
足弓塌陷合併後足外翻 | 術前 | 跟骨矯正術後 |
6. 常見問題(FAQ)
Q:孩子有扁平足需要治療嗎?
A:90% 兒童屬於柔軟性扁平足,隨年齡自然改善,無症狀者僅需觀察 (Bernardino, 2023)。
Q:足弓墊能治好扁平足嗎?
A:不能「治癒」結構,但能有效減輕疼痛、改善姿勢與壓力分布 (Jiang et al., 2024)。
Q:何時需要手術?
A:若疼痛持續 超過 3 個月、保守治療無效、足弓高度明顯下降或影響日常生活,就需考慮手術。
結論
足弓塌陷與扁平足並非單純外觀問題,而是潛在的 關節退化警訊。
📌 II 期 PCFD 是手術介入的黃金期,若能及早接受微創治療,效果最佳 (Sardinha et al., 2025)。
👉 建議有症狀者應盡早就醫,與骨科專科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立即搜尋「足踝骨科 陳建樺醫師」,重拾無痛行走的自信!
☆立即諮詢 骨科 陳建樺醫師 👉 Facebook粉專
☆立即掛號 👉 立即預約
☆更多足部健康知識,歡迎追蹤 Instagram!
☆深入閱讀更多醫療專文,請上醫淬思官網。
☆立即諮詢 骨科 陳建樺醫師 👉 Facebook粉專
☆立即掛號 👉 立即預約
☆醫療訊息不遺漏,按讚追蹤Instagram。
☆更多重要醫療新聞訊息,請上醫淬思官網。
編者: [ 醫淬思MPH團隊 ] 與 [ 醫淬思AI Lab ]
校閱:陳建樺醫師 |萬芳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 閱覽更多陳建樺醫師 文章
請善用文獻檢索與原文閱讀進行內容驗證與使用!